梁令瓒仿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梁令瓒仿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第一个原因是:绘画方面:在纸张和绢上作画,在隋之前并不是主流创作方式,虽然有,但是不是主流,之前的时代更多的画是存在于壁画,如南北朝时代的莫高窟壁画。汉代则是在砖上和帛上作画,而且很多都是存在于墓葬中。书法方面大部分也是在壁画或者汉简这类上面。三国时的著名的书法家钟繇作品真迹据考在东晋已经散佚,现在存世如王羲之一样,或者为临摹本或者为伪本。王羲之的真迹现在也不复存在,只有后世摹本传世。
汉砖拓片
汉砖拓片
敦煌莫高窟
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
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
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
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
第二个原因:隋代之前经过了魏晋及五胡乱华、南北时代,战乱频繁,好多书法名家的作品也不避免被战火焚毁,民间收藏者也因为战乱波及,或者逃难或者在不安稳时代书法作品不会太过珍重,导致遗失或者丢弃。
第三个原因:只是猜测,也有个别书法家把手头真迹,出于私心,自己直接毁掉,不让他人或者后世之人借鉴。
第四个原因:随葬于皇帝陵墓或者墓地,暂时没有被发现。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集》真迹就推测随葬于唐太宗李世民墓中。
摹本王羲之《兰亭序集》
在当今看来即使是隋唐好多书画作品真迹也十之不存二三的,当然在北宋年间,有些绘画作品还是存世,当时有专业专门的中央政府机构负责收集保管名家字画,尤其是宋徽宗赵佶因为痴迷字画,在他的影响下院体画体系达到高峰状态。在唐代为宫廷服务给予宫廷画家身份,而到了两宋则是成立专门的画院收拢大批画家为宫廷服务,算是中国最早的官方画院机构了。部分真迹也是因为两宋的画院也是因为有这种专业机构保管得当才让我们有幸今天一瞻真容。
院体画代表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唐之后五代十国是一个相对动荡的时代,朝代交错,百姓也经常流离失所,即使是皇室也是更换频繁,这就会导致一些书法绘画真迹不可避免被战火焚毁,即使保管在皇室或者官宦富商手中,在那个动荡时代,也很难得到妥善保管或者收藏。加上年代久远,因为纸张原因或者绢本在那时代也许质量不如后世那样容易保管,自然毁坏也是很难避免,而且也不如当代保管书画,讲究温度、湿度等等。
五代十国
相对来说,甲骨文、钟鼎文因为一个是在龟甲和兽骨上,钟鼎文则是出现在青铜器上,还有唐代碑刻反而容易保管下来,还有摩崖石刻这些容易流传下来,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唐代名帖大部分是碑刻,虽然有人碑刻缺乏了毛笔书法的笔峰等等,但也正因为是碑刻虽然也容易风化,但这种相对不容易受天气自然条件影响的真迹却比纸张绢类更容易保存传世。碑记得是书法界的富贵财富,即使它有不足,但书法的筋骨肉却都能表现出来,供后人临习观摩,而且从唐代宋代开始的拓印技术也有了拓印纸集这类专业出版物。
甲骨文
甲骨文
大盂鼎
大盂鼎拓片
唐代碑刻拓片
不得不提是魏碑,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魏碑书法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最重要它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正是魏碑书的出现,使得后来的隋和唐楷等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极有名的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及《张玄墓志》。正是因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这样的书法存在形式,才令我们当今仍能一窥魏碑风采,也在相对动乱的年代得以保存传世。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书法存世书法也大多数是这四类形式。
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
张猛龙碑
高贞碑
绘画方面:汉代及战国的绘画也大多数是从汉代古墓中出土的帛画。春秋战国包括秦汉时代,绘画作品则是处在一个种道教或者原始宗教崇拜为主题的时代,汉代绘画作品更多体现在帛上及砖上。而魏晋南北朝的绘画本身就是还处在壁画时代,比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相当多的是南北朝时代及唐代,上面题材很多都是佛教文化。
战国楚墓帛画
马王堆-汉帛
魏晋南北朝走到唐代初期这段时间,书法达到高峰,涌现出大批著名书法家,但是绘画方面因为文人画方兴未艾,还处在萌牙状态,那时的绘画作品更是是表现皇帝、佛像等等体裁,山水画相对很少。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顾恺之《女史箴图》
《北齐校书图》
张萱《捣练图》
唐佚名《宫乐图》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阎立本《步辇图》
在唐代王维在开创水墨画时代,青绿山水是主流,青绿山水因为颜料取自矿物质的石青,石绿,相对来说不容易褪色,也有不少遗世作品,但青绿山水毕竟成本昂贵,耗时长,所以王维开创水墨山水画之后,水墨山水画正式登上舞台,并成为唐后面时代 主流创作方式。一笔一墨一砚一纸就能用绘画方式真抒胸臆。而且唐代佛教道教不是之前出现过你死我活的状态,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学习借鉴,佛家禅宗派别占据主流,佛道儒家三家融合加快,儒家也融合整合了一些佛家、道家的思想。正是这种新得社会思潮下,加快了水墨山水画的流行并逐步占据主流,众多水墨山水画名家的作品会有儒家、道家、佛家的意境或者思想,或者三者皆有,或者两者等等,这也 正在中国山水画的最大艺术魅力所在。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
唐 李思训 宫苑图卷绢本
王维《江山雪霁图》局部
说到书法绘画史,上述和下面都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出来的,笔者水平有限,请勿做为权威参考:
在隋唐时代的书法绘画是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了五代十国之后,在宋代因为官方的重视,让中国书法和绘画又到了一个高峰爆发时期,当然五代十国没有全国统一,但是其书画成就也不可忽视,官方重视也是主因,同时也对宋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让宋代仍然可以看到很多书法绘画真迹得以借鉴,即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作品,在隋唐宋这三朝中有好多书法绘画名家应该是看到过的,并临摹过的。比如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集》在唐代就被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冯承素临摹过,其中褚遂良有两个版本纸本和黄绢本,欧阳询的是碑刻定武本,宋徽宗虽然皇帝当得不怎么样,但是书画成就是不能否定的,并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也让我们知道很多真迹散佚了的书画名家作品。在宋代前面朝代遗世的真迹也应该不少,有很多书画名家或者佚名画家的摹本真迹也层出不穷,真迹散佚之后,在如今也有摹本可以来欣赏,贡献是不用置疑的。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
王希孟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
王诜赢山图
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书画作品真迹基本是宋代、元代、明代,一方面原因是间隔时间没有那么久远,不如魏晋南北朝那么长,尤其是明代作品传世相对很多,当然纸张及绢的质地肯定也比以前要好。另一方面两宋及后面中央政府已经有了画院这类专业专门官方机构为皇室服务,其收藏搜集作品肯定比民间收藏家贮存条件要好,保管方法也得当。
北宋 王诜 赢山图卷绢本
历代书画名家的作品在他们一生肯定不只现在看到的那么点作品的,只是传下来的就那么多而已。战火焚毁,保管不当,没有当成珍贵的东西收藏,画材本身自然毁坏、画材质地不适宜长久保管等等原因,导致散佚很多。
元明清书画名家也是值得一提的时代,尤其是明代,出现一大批书画大师级人物。如元六家: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明四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华亭画派的董其昌。而且这些名家都有纸本和绢本真迹传世,能存世这么多:一是离当今相隔年代较近,二是:宋后,宫廷和民间收藏热度,对于书画真迹的搜集和保管也更为仔细。
渔庄秋霁图 倪瓒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渔庄秋霁图 倪瓒
元吴镇墨竹谱
王蒙 稚川移居图
赵孟頫 《鹊华秋实图》
隋唐的书画作品对于后世影响是无庸置疑的,在明清两代,战火相对少的时代,名家辈出。有的继承了唐代的青绿山水画,有的则把唐和唐之前的书法名家进行师法然后创新,有的则把中国的水墨山水画更是推向极致。有些人也偶尔得一真迹,并加以临摹,让我们有幸能一瞻久远年代的书画艺术魅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